怜子如何不丈夫

如果说哪种亲子关系张力最大,我觉得肯定是父子。

首先母亲对孩子基本是慈爱的,无论男孩女孩,而父亲对于女儿,也会疼爱的多些,只有父亲对儿子,隐含着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

很多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历一次精神上的弑父。

萨特说世上没有好父亲,这是规律。请不要责备男人,而要谴责腐朽的父子关系。日本人说人生三大怕,地震火山和老爸。

总之,父亲在女儿面前,还会流露些许慈爱,而在儿子面前,尤其是慢慢长大的儿子面前,则会主动的板起脸来,做一个严父。

即使儿子有所成就,在学校考了好成绩,在工作中获得升职加薪,也是万万不能流露出欢喜的,只能一边看着报纸一边淡淡的回答:知道了。

有时候,我们甚至觉得父子之爱是否存在也成了一个疑问,在我们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里,赵太后问触龙: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是啊,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这是一个疑问,但怎么能成为一个疑问呢?

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我们能见到父子间的真情流露。李斯父子被绑在刑场上,李斯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一个在历史上呼风唤雨,得意一生的男人,最后的愿望不过是与儿子一起在家乡打猎。想来这是他跟儿子少有的快乐时光了。

出于社会责任,或者社会的要求,大多数男人往往以事业为己任,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亲子关系的参与程度。我无意对这种情况做价值评价,毕竟人的时间确实有限,而想为家庭多赚钱也不能视为不尽责任。

但我还是觉得男性有时候是受诅咒的,这个性别的要求就是喜怒不形于色,即使对父子也不能表达的太强烈,对母亲和女儿倒是可以表现的多一些,但对同性别的父与子是不行的。

如果孩子病危,一般医生也是告诉爸爸而不是直接跟妈妈说,似乎天然的男人对这种痛苦是有承受力的。

但其实男人也不是从小就经历生离死别的,社会化的要求让一个男人从小不敢表露出脆弱,长大了成家了有小孩,又不自觉的以一个严父的要求自居。

这其实是不少男人想生女儿的原因,因为生个儿子要装很多年,甚至一生,可能每个男人在儿子出生之后都在嘀咕,儿子到多少岁就不能亲他他也不能亲儿子,到多少岁就不能动不动表扬儿子。

而对于女儿,就可以一直表现的很亲昵,直到她找到属于她的黄毛。

所以大多数男人从小就缺爱,尤其是缺父爱,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当他成为父亲时,又必需压抑自己的爱,做一个严父。

即使不是严父,也只能做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父亲,反正做一个慈父是万万不行的,对女儿可以,对儿子绝对不行。

家人是我们最重要的支持系统,而大多数人总是无法做到爱与教的平衡。要么是很溺爱,干啥都行,要么是干啥都不行,必须要树立父亲的权威。而往往一个家庭里溺爱的母亲与严肃的父亲是共存的。

我希望未来大家能有一种新的父子关系,即使是父子之间也能表达爱意,而不是通过母亲从旁传递。

毕竟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真是鲁迅说的。

读者评论。留言分享也是打造支持系统的一部分。

正在加载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