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易逝,故土难离,如何扩大舒适圈
春光易逝,故土难离,如何扩大舒适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地方,现在叫舒适圈,有些文章叫你跳出舒适圈,有些又叫你呆在舒适圈,而我认为,应该扩大舒适圈。
因为舒适圈就是你的支持系统。
你呆着舒服,一定是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或物都在支持你,跟朋友吃饭总比跟领导吃饭自在,在阳光下散步总比在阴雨天淋雨舒服。
如果你呆在哪里都舒服,天下之大无处不可容身,同时你交新朋友很容易,走到哪里都有朋友,该吃吃该喝喝,那你就很难被击垮。
所以呆在或者跳出舒适圈本质上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的舒适圈得够大。
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总比满脸冰霜的人容易交朋友,一个分享生活的人,也总比一个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屁的人容易接近。
我们要想扩大舒适圈,得跟别人有对接的地方,否则别人怎么接近你呢?
很多人怕表露自己,好像表露一下自己就会受伤,又或者想装神秘,但结果就是你的优点别人根本看不到,谁又有空仔细来研究你呢,没有你信息的情况下天天研究你,你难道不瘆的慌吗?
这个世界的人太多了,每天的新信息也很多,让别人能快速的认识自己,你得有你的作品,这个作品并不需要写成书,拍成电影,比如一句发自内心的话,能让别人快速识别你也行。
同一类人总是容易结交在一起,但每个人的内圈名额都是有限的,就像电子云一样,每一层的数量有限,虽然这并不是完全按轨道显示,但概率云分布还是很明显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爱喝酒的人,而你朋友圈里有5个爱喝酒的人,你不表露自己的爱好,别人已经喝上了,最后才知道你也爱喝酒,但他们已经天天喝了,不需要你了,你的爱好就很难再吸引同类人了。
为什么童年和学校时期的朋友相对更持久,因为每一种类跟你脾气相对的人已经早早占了坑,即使未来还有这样的人出现,但你已经没那么需要他们了。
反之亦然,如果你不表露自己,别人也不会需要你。
所以,要扩大舒适圈,你就要让别人知道你是谁,得让别人标签化。
很多人抗拒标签化,要做谁都不能定义的人,但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一开始别人就无法定义你,他是没办法跟你交往的,因为他不知道跟你交往的目的是什么,求财,求色,求投缘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大概总是有所求的,如果人家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不知道跟你交往的目的在哪,自然就不会接近你。
同理,朋友圈三天可见也不是好习惯,你让一个新朋友如何快速的了解你呢?
除非你有非常强的理由,否则我不建议这样做,因为你这样交朋友的速度会变慢。
如果每年你能加100个微信好友,其中有10个能有比较深的接触,那概率就很高了,如果别人不了解你,那恐怕一个都没有。
为什么成年人交朋友困难,除了上面说的很多类型已经有了好友不再需要新人了,还有一个就是人家根本不了解你,你的爱好是啥,你的观点是啥。
如果你能让别人更快的了解你,不愿跟你结交的一开始就pass了,而愿意交往的,可以快速进入下一步,不需要反复的猜测试探,人的交往就不会那么累了。
朋友越多,你的支持系统就越大,舒适圈自然就越大了。
李白从不掩饰他是一个爱喝酒,浪漫的人,所以这样的人也愿意找上李白,他就走到哪都有酒喝。虽然才高人易妒,但把自己藏的严严实实也没啥好处,人还是需要走出自己的螺蛳壳,走向更大的天地。
读者评论。留言分享也是打造支持系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