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分配,支持系统的工作原则
按需分配,支持系统的工作原则
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似乎又回到了高中政治课上,按当时的说法,社会主义是以按劳分配为主,而到了共产主义,那就是按需分配了。
我们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在共产主义社会如果我和古天乐同时爱上刘亦菲,她就分一分为二同时满足我们俩了?
当时我们对社会的复杂还缺乏了解,但以朴素的逻辑来看总觉得不可能。
其实社会分配模式本身就有按需分配的部分,因为社会本身也是个支持系统。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以下事实,即越强的支持系统越倾向于按需分配。
比如婴儿出生,他能做什么劳动呢?他所需要的一切都由母亲和其他亲人供应,他只需要哇哇大哭即可。
如果海外发生对华人的屠杀,政府过去撤侨,是不是有钱人优先呢?恐怕不是,只要有中国国籍,都可以坐上飞机,当然飞机本身也有成本,同时也有顺序,所以总还是有先后,也需要花钱,但这个先后更多的是一种私下的安排,政府公文里不可能宣布家产多少钱的优先救援。
同理还有消防员救火,并不会因为哪幢楼更贵就优先救援,除非里面有珍贵的文物或者其他资产。当然,私立的消防员也是存在的,网上吐槽美国消防员优先救富人区,那就是因为富人区给的钱多,但做为社会支持系统的消防,本身是无视贵贱的。
在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是财富的分配原则,而按需分配则由每个人自己去实现。具体路径是你工作换钱,这部分是按劳分配,之后拿钱去买东西,任何你想买的市场上有的合法的商品和服务都可以。
计划经济之所以行不同,就是把按需分配这部分给省掉了,你要吃什么用什么你自己说了不算,计划体制说了算。
一个农民赚了一年钱不给他分配电视机而分配一个环球旅行的名额,那农民肯定不干,但分配哪个牌子的电视机,也不应该由官员来决定,只有农民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当然,我们在讨论支持系统的时候,主要讨论的是跟每个人相关的相对特殊的支持系统,普世的对每个人都存在的社会和市场支持,留待以后再说。
如果你是一个妈妈,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现在有大小不同的两份食物,你的优先选择一定是把大份的给大孩子,小份的给小孩子,因为二者的食量不同。
这并不公平,但却是正常或者说正确的选择。
把妈妈看成孩子的支持系统,你就会发现,支持系统中总是有按需分配的部分,而且越亲近越重要的支持系统,似乎总是更倾向于按需分配。
家里的老人总是偏心比较没出息的小孩,相信这是相当多人共同的体验,怎么老人就是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呢,从条件好的小孩那里要钱,转手就给了游手好闲混吃等死的另一个。
理解到支持系统按需分配的特性,你就会理解这个现象。
汉高祖刘邦年轻的时候不事产业,专门结交狐朋狗友,没事还爱去寡妇家里过夜,他老爹太公没少教育他,让他向他哥学习。
后来高祖建立大汉,跟他老头说起这件事,问他爸,现在我跟我哥谁产业多啊?
以前看这段的时候总有一种啪啪打脸扬眉吐气的感觉,但随着年岁渐涨阅历增加,才能意识到,在刘邦瞎胡闹的时候,是谁给了他胡闹的勇气,如果不是他哥和他爸给他擦屁股还账,他哪能有钱到处请人吃饭。
亲兄弟明算账,但算的太清了,啥感情都得淡。
穷人与富人相交,如果富人不愿多出钱,那穷人那边就维持不下去,自然就散了。
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赚了钱管仲每次都要多分,鲍叔牙的人就看不下去了,鲍叔牙还得来解释,这是因为管仲家中有老母要养,他家里穷,多分也是应该的。
新中国十大将军中排名仅次于粟裕的徐海东,当年立的大功就是毛委员带领的中央红军经济困难向身为红十五军军长的他借钱的时候,他二话没说直接转了5000大洋过去,毛委员借只借了2500,徐直接给了5000。
按现代人的理解,红十五军的钱中央当然有权动用,但在当时,徐被视为张国焘的人,借钱此举自然有着试探的感觉,如果不借,那说明指挥不动,如果借,当然说明听从中央指挥,而徐的回答则相当于告诉中央,钱是你的,命也是你的。
这些例子只说明一件事,越强的支持系统,越是按需分配。
人愿意帮助的,首先是需要帮助的人。
找人借钱也得编个故事,家里人生病了,或者碰到难处,俗语说救急不救穷,救急说明这是迫切的需要,总之,对方需要。
同理,如果我们需要寻求支持系统的支持,也要向支持系统提交我们的需要,支持系统才能给予反馈。
在亲密关系中,主动的表达我需要你这个事实本身,就能增进感情,英语中我想你是I\nmiss you,直译就是我错过了你或者我丢了你,而在法语中,我想你是Tu me\nmanque,直译是你是我所缺少的。总之,你是我的一部分,缺了你不行,缺了你我就不再是我,这实在是比我想你更深的感情。
读者评论。留言分享也是打造支持系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