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的教导,但与别人理解不同的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规劝,一种要求,而是一种状态的描述。
阳明说真知必能行,一个人知孝而不行孝,怎么能说他知道孝顺的道理呢?
同样的,如果你认同支持系统的理念,生活中却无法实践,那肯定就不是真的认同。
火会灼伤手,你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会把手放在火上烤,如果你把手放在火上烤,除非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那基本上只能说你并不知道火的厉害。
小孩看数学书,觉得哪个定理都很简单,但一看就会,一做就废,那他真懂吗?
显然,尽管知与行之间有鸿沟,但那更多的是以为知道与真的知道之间的区别,就比如没有人可以在岸上看游泳教材学会游泳,也不可能看别人骑车就知道怎么骑车,尽管运作都是简单的,但这简单的运作之中如何协调,却难以用语言来表述。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因为他真到了这个境界,任何人都可以教他,他也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学习。
而阳明说知行合一,也是因为他到了这个状态,他所行的事,全是自己认识里应该做的事,完整而自洽,所以他才能在临终时说"此心光明"。
很多人以为懂很多道理,但用起来的时候总是磕磕绊绊,因为这些道理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是别人告诉他们的,他们听了以为有道理,但依然还是别人的道理。
如果这个道理是自己内心深处完全认同的,那所行必然与所知相符,知行合一就顺理成章的实现的。
所以这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逻辑要自洽,你爱钱就爱钱,不爱钱也可以不爱钱,二者无高下,明明爱钱却想表现的不爱钱,这就显的很low了,就跟前一篇文章里讲的那个哥么一样,你爱钱没事,但爱钱又以爱钱为羞耻,怕被人看到,这就差点意思了。
一个人跟自己打架的时候,就觉得全世界跟自己拧巴,如果逻辑自洽,哪怕世界真的与自己作对,无非是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大多数情况下,内耗都比外界的压力来的更折磨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不一定成功,但却不会内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读者评论。留言分享也是打造支持系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