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帮你做个披萨,但没办法让你成为什么
我可以帮你做个披萨,但没办法让你成为什么
这是我在看动画电影《猫狗武林》里面猫师傅讲给狗徒弟的一句台词。
别人可以给我们物质条件,但成为什么人,终究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读历史的时候,总感觉大人物们都会在某个时刻会觉醒一种自觉,让他们放弃原来的生活路径走向一条未知的路。
比如项羽虽然是万人敌,但他并不喜欢练武,学剑学一半就不学了,他叔叔很生气,而他却说学字够记名字就行了,而学剑只是一人敌,我要学兵法做万人敌。
不过搞笑的是,现在万人敌并不用在形容将军的战争水平,而用在个人的武力水平上了,恰恰是当初项羽创造这个词的反面。
大多数人都是按长辈安排的路径前进,学啥都半途而废的人,哪个有这种勇气说这句话呢?
刘邦好好的亭长当的,突然有一天去当土匪了,曹操不行刺董卓,也可以继续他那官二代的人生,刘备在天下将乱的时候,也毅然决定要起兵,哪怕他并没有起兵的本钱。
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但伟大的人物都是选择命运。
普通人也会有"突然间的自我",但一般无法坚持,过一会就故态复萌了。
这种底层系统的变化,需要是很强的驱动力。
首先就是强大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做到。尽管做决定本身不容易,但他们最后总是能做出决定,李渊和朱棣在起兵前也犹豫不决,毛委员在要不要出兵朝鲜的问题上也思考了半个月之久。但他们一旦做出决定,就不会再犹豫了。普通人做决定的时候犹豫,碰上点困难就想退缩,这大概是比较根本性的不同。
其次就是总能找到自己的支持者。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聚齐的,资源和人都是边做边有的,这些人能用自己的理想感召另外一些牛逼的人,聚合成团,然后越打越强。
哪怕这个过程团队要经过几次重组,但最终剩下来的都是强者中的强者,精英中的精英。
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然没办法完全复制他们的道路,但也有一些可以借鉴,当那种使命感出现的时候,是畏畏缩缩,还是勇敢的踏出那一步。尽管这几年反向成功学很多,但失败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害怕失败,那一开始就不要出发。如果你甘于过平庸的日子,这当然是无所谓的,怕就怕你又怕失败,又不甘于平庸。
知行合一不仅是方法论的要求,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知行合一的人无论做啥都不会内耗,哪怕碰上困难,也是自己选的。普通人是既要又要,最好一切顺利,保送当个亿万富豪,但世界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如果你已经决定踏出那一步,那剩下就是找出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无论做啥,靠自己总是不行的,除非你想当个作家或者数学家。
而要找到这样的人,你就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我之前讲过的需求法则。你不表达自己的需求,你描述自己的梦想,别人怎么知道你要什么人,符合你要求的人又怎么找到你呢?
而一切的一切,都归于你是不是真想成为这样的人,无论这样是怎样,你如果真的想,你就行动,如果你不是那么想,那就继续想。人并不一定要飞黄腾达,毕竟大多数做这样梦的确实也做不到,但如果你确实想,但又没有去做,那你就只会不停内耗,这样好像短时间没有受多大损失,但却一直在慢性失血,最后一算损失也不小。
还不如就试一把,错了就死心,或者总结经验下次再来,无论哪种结果,都比坐在那一直内耗强的多吧。
读者评论。留言分享也是打造支持系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