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杀
谈谈自杀
在上一篇中讲到了自杀,意犹未尽,接着谈吧。
我读书的时候还上过一门心理学课程,里面重点讲的就是自杀,我当时处于非常抑郁的时期,就写了一篇小说当作业交了,讲一个人自杀前的故事。后来老师说篇文章写的很好,自杀前的十个征兆写到了八个。
我心想我天天都想死,无非是不敢做罢了。
大多数人不了解的是,自杀并非一步到位,往往前几次都并不是真的想死,只是做出点动作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拿把刀放在边上,手上洒点红墨水。
后来别人知道真相了就觉得这个人就是哗众取宠,但其实这只是他的求救信号。
没有谁是一开始就有坚定的死志的。
连文天祥也没有,他被关在元大都监狱里也未尝不想求生,甚至表示可以出家当道士,只要不要我做官就行,我也不反元了。
求生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要彻底压过这股力量也得非常强大不可。
之前看过李清晨的一篇文章,我很喜欢,另外也做个广告,他写的《心外传奇》是我看过的少数医学科普之一,真的很棒。
他在书中说了一个观点,就是普通人的自杀并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好。
如果是希特勒之类的大魔头,他们的死肯定是其他人的幸运,但普通人自杀能改变什么呢?
他还建议如果真的想死,不要跳楼也不要喝药上吊,这些方式都没有后悔药吃,死一半不想死了回不了头,你就干脆绝食,只要中途改变主意,随时能回来,如果这么残酷而漫长的痛苦也能坚持,那确实死志已坚,无可动摇,多说无益,只能祝来世投胎到个好人家吧。
自杀干预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学课题,可惜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而即使远远没到要自杀的程度,识别抑郁的信号也有助于帮助亲人和朋友在早期就远离抑郁的魔爪。
而这尤其是家长的责任。
为人父母不是一项工作,是一种身份。身份就比如你是一个男人,一个中国人,正常来说,是伴随一身的标签。而为人父母也是,当孩子出生,正常来说,这个标签和身份就将伴随你走完这一生,庄子说对君王的忠和对父母的孝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责任,其实对家长来说也是如此,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是无可逃于天地之间。
老师不能替代,社会也不能替代,家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家,直到你也组成自己的家,但原来的家也还在。
现在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尽管大多数人会在走入大学、步入社会之后恢复,但也有一小部分会伴随他们很长时间,甚至走向自杀。
如果你不能了解各种自杀与抑郁的信号,一定要多表达自己的爱。
爱是对抗所有负面力量的最强大武器。
这个世界本是灰色的,真到有了爱,才鲜亮起来。
没有爱的世界,就一直是灰色的,这是一个事实描述,而非比喻。
一个抑郁的人是看不到美丽的山河天地的,所有的景色都一样,全是灰色,没有鲜明的色彩。
尽管色彩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光的不同波长,不可能由意志来改变,但色彩进入大脑就由人来处理了,抑郁症人的大脑会把所有不同的色彩当成灰色来处理。当他闭上眼睛回忆看到了什么,只有灰色。
所以如果你不理解抑郁症,你就试试把这个世界变成灰色,只要戴上比较深的墨镜就可以做到,即使是一个小时你也会觉得挺难受,除非在海边晒着大太阳。
而他们是每天都戴着这样的墨镜。
甚至这只是所有抑郁症体验中较轻的一种。
最后,多表达爱吧,无论你有没有收到求救信号,爱的表达永远都不够,当亲人或者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你肯定最后悔的是没有再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读者评论。留言分享也是打造支持系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