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全部文章
#0083 分钟阅读

探索自我支持系统:你拥有的比你想像的多——跳出边际思维

探索自我支持系统:你拥有的比你想像的多------跳出边际思维

每个人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支持系统,对于外界,大家的支持比想像的多我想现在已经能理解,但对于自己,为啥拥有的也比想像的多呢。

因为我们不自觉的应用了边际思维,你比别人多的才叫有。

比如我问你的语言能力怎么样,你可能会说我英语怎么样,法语德语怎么样,而默认把自己的母语给忽略了。

对啊,在中国,会中文这也算个能力?

从边际角度看,人人都会,所以就不算,边际量为0嘛,但跳出边际思维,你就会发现全世界只有20%不到的人会中文,这妥妥是个能力。

如果你会本地方言,这又是一个能力了。

但谁会觉得会说天津话、广东话跟英语一样是能力呢?

但跳出边际思维,你就会知道,这完全是一样的,法语德语在欧洲也就相当于河南话陕西话在中国,欧洲人开会,各讲各的,还能达成交流,跟中国人天南地北各说各的也能懂是一样的。

如果你是个年轻人,那你甚至拥有绝对珍贵的财富,就是年轻本身,多少有钱的老人愿意花所有的钱换回年轻的身体,可惜做不到。

《赌王何鸿燊天价治疗费曝光,每天花86万续命10年》。

而他所做的续命,也不可能回到年轻的状态,所以对他来说,每天花86万都不可能体验一天20岁的日子了。

如果你要比别人多才算拥有,那你在意的必然是自己所欠缺的,这是一种很隐蔽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专注于自己没有的而忽略掉已经有的。

但走上社会我们才发现,你拥有的才决定了你是谁。

在考试的时候,我们重要的是查漏补缺,一个知识点不会可能就少几分,多几个知识点不会就差很远了。

但在社会上,你可以数学0分,英语0分,语文也0分,只要有做直播的天赋,你就可以比一个省状元赚的更多。

你拥有的才定义了你,而不是你没有的。

只要跳出边际思维,每个人都列出一长串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比如我会说南昌话,还会分辨一些野菜,野生菌和野果,一些常见的绿化植物。

虽然这些技能似乎很难变成收益,但我确确实实的拥有这些能力。

而任何一种看似无用的能力,都有人愿意花很多钱拥有。

生活在杭州的人不会每天去看西湖,就如同生活在北京的不会每天去看长城。

但并不影响杭州人会花钱去北京看长城,而北京人会花钱来杭州看西湖。

你看,在本地并不重要的技能和体验,总是有别人愿意花钱来买的。

每个人都足够有趣,哪怕一个看似很无趣的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也一定可以给人滔滔不绝的讲上三天三夜。

当我们说一个小孩学习差的时候,肯定是说他学校的成绩不好,而不是说他学奥特曼卡片的能力不行,但实际上,他可能玩这个是最棒的。

但直接给他盖一个学习不行的戳,似乎只有某些东西的学习才叫学习,而另外的技能根本不叫学习,这是完全不公平的。

手工耿在学校一定是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但谁又能否认他的才华呢?

一个人的聪明,表现是多元的,我们的评价标准太单一,而未来的社会,这些标准能一直维持吗?

梳理好自己的能力清单,每个人都可以列出一条串。

比如有人可以分清河里的每一种鱼,在某个小溪中,或许就有学术界未知的鱼,他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发论文的机会。

像发现石墨烯的那哥么,所做的无非就是拿胶带不停的撕,而不是什么高科技角磨机,一个小学生能想到也能拿一个诺贝尔奖。

实际上,碳棒在水中通电之后,水面上就会浮一层石墨烯,全世界总共做过这个实验的没有一千万也有八百万,但没有人想到把它放到显微镜下看一看。

审视自身,挖掘自身的宝藏,当你用同样的眼光看世界的时候,就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许多美好。

很多伟大的成果其实一直在那,但从未有人看一眼。

比如夜为什么是黑的,这就是一个很棒的天文学问题,可人类诞生了这么多年,才有人想到问这个问题。

夜当然是黑的,应该也必须是黑的,这有什么疑问吗?

很多常识换一个角度就变的反常识了,比如你拥有2只眼睛的话就超过了全世界平均水平,因为总有人瞎。

一个总喜欢问无聊问题的人,可能是因为他太敏锐了,敏锐到旁人无法理解。

因为我们总把这些当做理所当然。

把自己拥有的也当成理所当然。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一个高考满分750分考了300分的人,他是不是个学渣呢?

他居然能掌握这么多伟大人物创造的知识的30%,简直太牛逼了好吗。

读者评论。留言分享也是打造支持系统的一部分。

正在加载评论区...